小楼说茶
中国的茶产区分布最高纬度已经延伸到甘肃的陇南、山东的日照、济南的平阴、泰安。我们不妨做一下归纳,各个产区的不同茶不同口感之间的成因。首先看下水质,长江源头的水是雪水,PH值是7.0,是中性水、是软水,到了四川一带,受土壤和植被影响,水质值是7.5左右,然后到了湖北,开始下降,6.8左右。到入海口,受海水对陆地的反侵蚀,PH高达8.2左右。长江流域的水质不断变化的,终其原因是土壤层、植被层,因为每一个地段所含的矿物质是不同的,我们看到福建、广东、广西这一带,容易形成岩溶洞、丹霞地貌、喀斯特地形,(成因可以百度下关键词,了解下地质学)就是因为水具备酸物质,水质的变化带来各地的植物的不同。植物本身也是一个生物链,我们知道动物之间有生物链,植物其实也一样,就是不同的纬度,不同的温度, 不同的土质层,会形成高中低三种层的植物系,比如说这里有树,也会有草,会有苔藓,会有藤类,他们是相互依附的,这种变化是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流传下来的,不是一天形成的,是大自然的自然选择,没有道理可讲。正因为这些水质的变化,就带来了植物的口感的变化。一方水土一方人,那天天书说在广东吃东北菜,不是东北味道,这是地域变迁,引起的人的口感的变化。你即使拿了最正宗的东北菜,在广东吃,也未必能吃的出东北味道。因为气候不一样,广东湿热,引起体感发生变化,你现在从海南去哈尔滨,必须加羽绒服,人的体温的变化正负差5度。如果超过这个温度,必须加衣服。鱼的正负差是3度,我们知道新买来的鱼,如果你经验不足,容易死,因为你放鱼的那一瞬间就可能引起鱼生病,你家里的水可能是28度,从室外拿回来23度,超过5度,鱼放进去就会得病了。然后你又抓紧喂食,第三天鱼就差不多死掉了。这就是地域变化、温度变化、气候变化所产生的的不同的效应。植物也一样,属于生命的一种,在这方面大自然的选择是无可辩驳的。
总结:水土的质地(自然条件)决定植物的选择。
中国的茶类目前是按照工艺分为六大类,白茶、绿茶、青茶、红茶、黑茶和花茶,白茶主要是晒青,(浙江安吉白茶、江西靖安白茶、江苏天目湖白茶、宁波雪芽,在工艺上属于绿茶,名白茶不归白茶类)。主要工艺就是采摘、萎凋、晒青,然后就出成品了。绿茶是炒青的,采摘,萎凋,炒青,整个过程和白茶一样,不发酵,但是仍然有百分之八以下的发酵度。为什么这么说,是所有的有机物,一旦堆积在一起,内部空间隔绝氧气,就会产生厌氧菌,会有发酵的现象。青茶的发酵度50-60%。红茶的发酵度75%,黑茶是90%以上,同时还有一个后期的缓发酵。花茶就是用茉莉花窨(音XUN),现在市场常见的就是3、4窨,达到6窨以上的,不太好找。是不是6窨以上就会好,这个和工艺师有关。据传说现在有9窨的,没见过,我觉得6窨的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。普洱茶、黄茶在六大分类中没有单独分一个类别,黄茶的工艺中用了焖黄法,去掉叶绿素保留叶黄素并有轻微发酵。纵观茶工艺无非就是炙、蒸、烤、烘、焙火、发酵等等手法,冲泡的方法有煎、泡,这些都和中药的手法近似,所以茶和医药是息息相关的,但是有不同于医药,应该是中国古代先民从对自然界的认知当中不断的对茶进行感知,培育。中国的茶类名称,基本上还冠以地名,比如日照雪青,崂山绿,西湖龙井,金坛雀舌,天目湖黄金芽,为什么冠地名,总结:是因为特定的核心产区(第一述的水质、土质),才能出来这些品质的植物,然后再经过人工工艺参与形成目前的茶名和茶类。
小楼说茶
图片
图片
图片
从整个茶类的生长环境来看,茶喜阴。茶不喜欢阳光直射,但是也需要光线。因为光是有温度,如果你去买日光灯管,日光灯管除了表明功率瓦数之外,它另外还标注了一项,3000K、 5000K、8000K,这个代表色温。这个词摄影的朋友喜欢,是经常用到的,比如拍日落、日出,就要利用到色温的温差变化,也是拍照过程中常用到的摄影技巧。(太阳的色温,日出时2000K,九时左右会到4000K,下午2时会到8000K,夏季最高达13000K,以上数据地域不同、季节不同、天气不同都有非常大的差异,不必深究,大致了解就行)但是如果是夏季炎热的时候,色温就要高,我记得90年代读过的诗句,“人生就像杨树叶子的两个面”,这句诗开始很迷惑,不懂它的含义。直到某个夏天,我看到杨树的叶子因为阳光直射,全部是反过面来,白茫茫的。强烈的日照会给植物带来伤害,很多花夏天不开的,营养物质不够,水分蒸发过快,没有精力开花结果。所以植物喜欢日照,却不能有太高的色温。茶的色温大约在3500-8000之间,而且是散射光源。那么我们假设一下散射光源,需要什么样的地理环境。在所有的茶类当中,我说几个关键词,比如安徽的太平猴魁,主产区是猴坑,六安瓜片,主产区是蝙蝠洞,大红袍的地方叫九龙窠,肉桂的悟源涧,涧、坑、窠、洞。名字不同,所指的地形一致,两面山的中间,而且大部分的时候东山高于西山,这时候西面山坡东南方向的山谷的茶质量是最好的。综合起来:酸性土壤、水,土质透水性良好,旱涝都不行;有散射光源;无污染的天然环境;丰富的植被;综合上述因素茶的原品质就会好。那么对照陆羽的一句话,上者生烂石,中者生砾壤,下者生黄土,就显而易见。为什么选择烂石,因为有山就有石头,烂石之地必然有缝隙,渗水就快。
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条件,采摘制作。我们常说春茶,就是明前茶。清明之前的茶。明前茶有点偷换概念。就故宫的文物看,乾隆是喝不到明前茶的。他的罐子上写的是雨前茶。明前茶大多是科技发达后人工杂交培养出了的优选品种,人工种植,不是野生。谷雨,对应谷雨的还有一个节气就是白露,清明与白露对应点,就是温度,清明的时候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夜温9-15度,日温15-22度,秋季的白露大致也是这样。其中提到了一个关键温度,22度,夏天的时候我们国家室内的温度是26,养过热带鱼的,鱼得病后,人家会告诉你加温加盐,加温到32度,可见,温度和万物相关。22度是动物繁殖的季节,动物发情,植物生长,植物这个季节抽芽,春季的抽芽利用的是植物一冬天的储存能量,是茶树本身物质,营养物质最高最好,春茶好在温度的温差,白天22度生长,夜晚15度,不生长了,秋茶也是这样,感受到温度,会向体内输送能量,就像熊瞎子一样,冬眠之前进食,储存能量。植物也是这样,自然的选择。我们现在幸存的所有植物都具备这样的特征。遇到合适的温度,会再次抽芽,在抽芽过程中,摄取的是外部能量,还有周围的气息。秋香茶,来自于外部的摄入。大部分情况就这样。那么什么样的茶不好。有一次一个成都的朋友去宜宾看一个茶场,问我去拍照应该拍什么,我说你看他周围植被环境,山的坡度和他的周围水源,一年当中天气情况。,降水量的变化。后来给我发来一组照片,结果是梯田,人工开辟的茶园,坡度大约属于茶生长的,开辟梯田后,又每隔几十米准备了一个造雾器,就是现代城市常见的喷洒的车一样。我说这片出来的只能做红茶,做绿茶偏涩偏苦,这片土壤层已经被保护起来,天天浇水植物的根系就不发达,营养物质摄取的少,茶的本质就非常低,只能通过工艺发酵的方法,去掉苦涩,把香气释放出来。然后他说这个茶场就是红茶。
图片
我今晚泡的茶,2017年的刮风寨,茶的鉴定通常分为八大项,也叫八因子,干茶当中分为四项,条索紧壮,制作工艺精良。壮,是叶片肥厚。秋天的茶,秋天的茶梗长,脆,泡软以后有木质化以后的硬芯,春茶的叶梗根部有一个大的马蹄结,那是植物在抽芽过程中为了顶开那层皮产生的硕大的结。就像小鸡破壳一样,积攒的小结。秋天的茶从软纸条上重新发芽,发芽的位置不同,外形就不同。春茶从老干上发芽,秋茶是从新干上发芽。皮薄,很容易顶开,所以根叶梗长,出来后迅速成长为叶梗,形成硬心。日温高,夜温低。
细节决定一切,看一款茶要注意细节,大家互相交流一下。我从来没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成一堂课,我不知道大家能听到多少,茶作为传统文化牵扯到古人现在人怎么看,现代人喜欢亮眼的东西,先声夺人的东西,茶香,特别香,有的回甘好,特别甜,或者说现在人喜欢养生美容,茶可以治病,这些都是参考依据,但是古人对茶是文化范畴,和现代人不同。在古董行有一句话,如果一个器物有十个标准,但是有一个标准不对,那么这个器物百分百是假的。我讲茶的过程中,我拿出来的好多点,不是系统的,一定要有自己系统的观察,才能说茶对不对。不然很容易出偏,千万别按照我说的来做,我不负责。六安瓜片就没有梗。茶汤要清澈,但是信阳毛尖就是浊,碧螺春也是,所以千万不要把任何一个条件作为依据,一定要分开种类批次,系统化来看。铁观音现在市场上让安溪人自己做瞎了的茶,发酵不够,伤胃。品质不好的茶不如不喝,喝茶可以逆推过程,海拔高度,生长环境,共生的植物是什么,这些在逆推中感受自然的变化,把自己放入整个人身心放松。
北京的一个朋友,盲人瞎马,我给他绿茶,他说我喝不了,个人体质有关。个人体质就得说到茶性,传统中医观念,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劳医生开药方。为什么冬天吃萝卜,夏天吃姜,我们知道姜是辛味,性温,发表,夏天吃姜不会更热么,会,体表热体内寒,雪糕这些东西伤害身体。冬天的时候毛孔闭塞,再吃姜把毛孔打开,湿寒入侵,不得病才怪。冬天吃姜就是吃毒药,茶性和人体的体质,要看个人。避开缺陷。茶的品质看干茶的整碎度,色泽是不是一致,很难讲清楚。我手上没有拼料的茶样。但是我看到过,拼配不是为了口感,是为了降低成本,高山茶半山茶低地茶融合在一起。
群主刚才说胃寒,有很多种原因引起的,造成胃寒症状不一样。肺落脾虚,各种原因,这些综合的东西不好展开。白茶的种类,市场大致四类,小白茶,菜茶,大白毫,华茶六号,太姥山、点头、磻溪、政和、管阳、霞浦、柘荣,各地产区不同,价格差异不同。福建这个地方地形特别奇特,山势此起彼伏在沿海一带围成弧形,而且山层层叠叠,一层挨着一层那种,刚才提到水,从长江开始到结尾,有水质的各种变化,入海口的水受盐水的反噬,PH值最高。达到8.2到8.5,决定有的产区茶不合适,会大涩。凡是碱性地出来的茶涩,酸性地出来的茶回甘好,香气大。福建的近海区,朝着大海那面的品质不好,背着大海的那面才好喝。从叶片成色看仓储,时间越长叶片的颜色越深,带有油脂色,仓口不一样,储存地也会引起茶叶不同。温度和湿度,决定转化速度,潮湿温热的地方茶会发霉,会晦暗,广东那边会加个干燥器,北方这个季节,湿度都在20以下,基本见底了。泰州往北基本没有湿度。即使外面下雪,湿度表也是看不见的。江南60以上,广东80以上。银和铁会让水变得柔和,软水和硬水,广西的水最牛,我有个朋友在大井村,古井,TDS值是6,自来水是420-440,山泉20,市场罐装的水40,水为之母,器为之父,好茶泡出来枝条会还原采摘时候的样子,不过黑茶和乌龙茶、红茶不同。
图片
岩茶的山场决定种类,以前岩茶分为三个种类,这是姚月明提出来的,正岩茶,半岩茶,洲茶。现在六类,岩上岩,正岩,半岩,洲茶,武夷茶,外山茶。这种分法是市场扩展。现在怎么确定,很难用语言形容出来,只能靠经验积累。喝岩茶不要把火气当成岩韵,黑茶中叫冠突散囊菌,万菌不生。普洱没有金花,广西六堡黑和安化黑有。一定要分辨。如果你拿到的白茶是严格工艺,先发花后压饼,那还可以。怕就怕不是金花。金花的生长需要湿度和温度,温度36度-40度之间,湿度120左右,在堆里面发酵的过程中培育出来的,先发花后发酵再压饼。我提醒大家发金花的特定要素一定是老茶梗,白牡丹不行。安化黑茶和广西六堡老茶婆,夏茶的老叶子,有梗的。千万不要把黄曲霉素当成金花。
刚才就说茶的品质,大家对茶的概念根深蒂固,每个人都在喝茶,放不下自己就很难学习新的东西,一定要学会筛选分辨,学茶的过程我倾向老传统老工艺老概念,不是质地的鉴定,商家概念百度概念生根的时候,很难改变。我注重的是文化的方向,传统理念,怎么样才是好茶,要系统分析。古人对茶,入口之后可苦可涩,但是能化解,幽深感,苦涩不解,古人也要放弃掉。中国的名茶没有大的缺陷,有早就会扔掉了。空气和水一起饮下,有声响。茶在舌头上打几个滚,好茶在口腔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球形打开,圆润无暇,余韵幽长。“啜苦而饮甘”陆羽说的,余韵幽长。凡是传统的讲究余味,幽深,清远,不高不低,不管什么茶,喝没喝过都不重要,就用这个标准去评定,八九不离十。我喝过的茶,连全国茶类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都没有。
昨天有个茶友发过来一款茶,名字我都没听过。阳明紫乳,阳明是白露后,不是指王阳明。凡是茶必然难讲,大家概念不同,地域不同,茶类不同,不好统一。但是大家有个好东西,就是都学习汉字。茶也一样,我们把各地地方茶拿出来,上升到文化的层次,高下立见。采茶期不一样。哪个阶段采的茶,根据梗的形态,变化判断季节,误差不会超过20天。如何判断茶的海拔,我不知道能不能用言语讲的清楚,泡茶后闻盖香。我形容为臭脚丫子味道(这个有点难听)。或者换各说法,家里院子里放的破木头,春天下过雨之后木头的腐朽味道。我可以根据气味大小来判断海拔,大家可以尝试一下。我们可以根据叶脉叶梗判断树龄,注意齿距,叶齿细腻整齐的是小树,老树参差不一。岩茶120年古树,80-120年大树,80年以下小树。普洱茶,80,120都是小树,120以上才是大树。岩茶长到几百年很难,普洱几百年很正常。不要听他说几百年,主叶脉锥子状,非常尖锐,覆网状脉,像人的血管一样,才是古树。
综合这些,用现代理念判断一款茶的优劣。第一是产区,最主要的因素,不管是啥茶,核心区的才是最好的。不是核心的都有偏差。比如日照绿,西湖龙井,普洱白茶都是大的概念。看产区。第二是采摘的季节。季节出错,别说地点了,三月十日,乌牛早为例,到4月15日清明结束,谷雨的雨前茶最好,其次是白露,9月7日到20日。第三是树龄,越高越好。第四是仓储,湿度65,温度20-30之间。先讲到这,中国的传统文化,把茶作为传统文化来看,是一致的,没有分开,有源头。我前几天作为一个铺垫,交流过,现在除了中国,英国日本东南亚都在种茶,日本的茶没有茶味道,是一把草,我不是化学家,我就是看茶味。老在一个地方种一个东西,营养不够,口感肯定不好了。单薄没有尾韵。我不管哪一款茶,只要是正产区的,我就喜欢。
好的谢谢大家,以后有机会我们再做一些饮茶文化的交流。
刮风寨茶诗联共题
逸社
1题普洱
夫余独风
滇海水为源,云南生佳木,山川钟毓秀,天下重普洱。物华安所宜,烟霭久不染。生机其所适,于野开蒙昧。大叶日光爆,揉捻或杀青。蒸压以自化,浸润团饼砖。竹瓯醇香益,留客饮春茗。素朴增其色,浮躁啜汤清。百益增为友,自叹天工合。洗尽古今愁,祇为人不倦。大观至今有,不远求万里。澜沧久流香,古道走驮马。历岁复经年,妙得禀造化。
小楼曰:此一篇让我想起一首《水调歌头》“二月一番雨,昨夜一声雷。枪旗争展,建溪春色占先魁。采取枝头雀舌,带露和烟捣碎,炼作紫金堆。碾破香无限,飞起绿尘埃。”颇得茶之味。
4十月初七日霜枝已肃品茗候雪
狐公子
十月初七日,江山万象生。俯瞰树如荠,坤倪纵横呈。早遣飞廉恶,缥瓦光照明。天公何所吝,龙甲稳不惊。坐中有普洱,茗瓯香待倾。碎剪金芽沸,瑶味入鼎烹。且将寒威凛,煎作潺湲声。疑是春酒色,琪花散满城。虚听腊前雪,傍檐鸟雀鸣。跏趺拥风叶,诗脾贮一泓。
小楼曰:此一篇,用典化典精妙,用字精准,妙象宏大,读来胸襟顿阔,望穿时空,有饮茶后的物我两忘之意。
7浣溪沙 友来访煮茶款之
海伦
所幸知交未弃余,茶香漫煮绕吾庐,樽中浓淡落花初。
滴水清泠驱浊气,高天澄澈见真如,一分滋味一分无。
小楼曰:选这篇时,和第三沉思良久,知味不须谈的结,很入怀,细读细品,还是中意了7,这首令给人的感觉小,非常小,小的有逸趣有闲情有味道,可见作者用心有妙。
2题普洱
图片
夫余独风
马驮客走向天涯,茶火来邀煮鬓华。
空相水云怀岁月,在身风雨惯烟霞。
寻常却老诗还酒,邂逅投閒碗转花。
洗尽古今曾不倦,谁人负手暮闻鸦。
3翻香令(饮刮风寨普洱)
图片
小叶
寒风何意起幽潭。刮喉旧事涩初谙。循三咂,柔肠转,寂瞑时、抿舌自回甘。
捧吹澄碧漾毵毵。此身怜物却殊婪。候洇缓,情沉瀹,与眸杯、知味不须谈。
5与友夜茗
图片
佚名
茗癖随形影,幽香破寂宵。
瓯浮映眸色,弦按泛心潮。
余味须深咂,旧盟何忘招。
浑融儿女语,客路寄明朝。
6饮普洱
图片
李志豪
启封如满月,来被天狗分。
色黑谁能咽,泉溶枕被熏。
起身偷一盏,入口想层云。
不是神仙至,神仙本是君。
8刮风寨普洱茶饼
琼林
酒酵醇郁,面酵醇香,故稔化醇和,收敛成团期大展;
藏之有方,取之有法,兼沏冲有道,闲暇趣品自开怀。
9茶联
图片
梅园飘雪
借一室清幽,不闻风雨;
取三冬雪水,且煮春秋。
10刮风寨茶
竹若
地僻孤高烟蔼氲,餐霞饮露自为群。
灵泉掬煮汤如玉,荒古开缄气若君。
山野风柔侵两腋,江湖声远绝纷纭。
浮沤环漱几升黜,慢嚼回甘至夕醺。
11咏茶
白水
云阶月地养天真,山水泠泠秋复春。
为有闲情煎沸雪,教侬错认武陵人。
12题刮风寨普洱茶
六土
破团分沃煮秋茶,冉冉人情等物华。
念入浓滋肠百转,霭然浮爽饮无邪。
13霜花腴 题刮风寨普洱茶
梅窗雪
大山十万,隐白沙、茶坪几许行藏。翠叶新娇,虬枝轻瘦,经年雨润清凉。武侯旧章。看而今、慢展锋芒。正应它、水落花飞,三三两两叶初张。
自得风情半案,共良朋小月,慢转余香。先抑后扬,刚柔相辅,几番滋味悠长。似怎般、指上徜徉。落诗间、不减清姿,施施未肯忘。
14题茶
未来光
问浮生忧乐几何,食罢睡醒,清闲以煮二三盏;
愿客路雨晴不负,茶烟炉火,澄澈相濡多少年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